6月11日,央视《对话》栏目邀请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、银隆新能源名誉董事长董明珠,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银仓等领军企业、机构代表,共同探讨能源变革背景下,对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现实问题的思考。
背景
2016年,格力董明珠与银隆新能源的收购案跌宕起伏的贯穿了全年, 以生产储能电池为主的银隆为什么成为董明珠势在必得的布局?新能源在经历了迅猛的发展期后,如今进入了瓶颈期,弃风、弃光现象凸显。新能源蹒跚前行的背后,储能是关键的最后一公里?新工业革命大势下,储能将成为各国都在奋力攻克和占领的新的蓝海?中国到底有没有能力去解决攻克这个战略要塞?答案即将揭晓。
董明珠到底看上了银隆什么?
格力家电版图只缺储能
在《对话》现场,董明珠表示,在格力的家电版图中,唯独欠缺一个重要技术——储能。加之,我国用电高峰负荷过大和弃风弃光的矛盾现象严峻,“要是家庭有一个储能设备,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。”
银隆钛彰显储能价值
董明珠认为储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方向,而银隆的银隆钛电池具备以下显著特点,促使了她必须与银隆合作,第一,银隆钛的使用寿命长,具备30年循环使用寿命,第二,安全性能高,不起火不爆炸,极好地契合了她作为一名企业家对于产品安全的高要求。
储能技术必须自主掌握
目前新能源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水平基本相当,这是我国储能产业抢占产业制高点的极好机遇。董明珠认为,当下是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的最好机会,“所以我们要求银隆技术必须不断升级,不断地去超越自己。”
银隆钛只差临门一脚的完美
谈及银隆钛技术,魏银仓透露,储能产品其实摆在屏幕上就是一个五角星,这五个角缺一不可。“从能量密度,功率密度,安全性能,充电时间,耐环境的高低温。银隆的技术起码四个角是圆满的,那么差一个能量密度。”魏银仓强调,银隆钛电池的能量密度并非没有进步,他现场拿出了一个银隆钛电池并举例,该电池五年前这个体积只有20安时,但是目前同样的体积,已经提升至40安时。说明银隆钛电池在具备了长寿命、高安全、耐宽温等优良性能之下,能量密度随着技术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,“就像打一场球赛,我已经进了四个球,只差一个球,而且这个球离球门越来越近。”魏银仓说道。
投资人追求完美,双方为品质争吵
谈及投资人追求完美,魏银仓表示银隆承受高压,尤其在产品质量上,“格力的管理手段,让我们真正领会到其对工业产品的完美性。”新能源商用车尤其是十几米的客车,作为一种工业产品,细节上很难与外国高端乘用车进行比较,可是董明珠却对银隆提出了严苛要求。董明珠强调,企业领袖必须以极致的眼光来要求自己的团队,除了全力以赴,别无他选。
谈及中国汽车产业的品质问题,董明珠指出,国内汽车业普遍存在粗制滥造的缺陷。她透露,双方曾为品质争吵。关于客车的缝隙,董明珠要求做到零毫米无缝对接,魏银仓则举例价值上百万的日本汽车也无法做到无缝对接。而董明珠坚持称,银隆以现有价格要是能够实现价值上百万的汽车品质,那就是银隆的水平!
对于董明珠对品质的“捶打”,魏银仓坦诚 “虽苦犹荣”,这是对银隆上万员工的压力与鞭策,“无论采取什么手段,都要彻底解决”。
董明珠与银隆的牵手是否被看好?
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:
银隆是否是“被埋在沙子里的金子”并非关键,关键是是否能被培养成“金子”。特斯拉发展初期处于亏损状态,今年一举成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。银隆匠心打造的产品可被称为精品之日,正是董明珠获得真正成功之时。
饶陆华 深圳市科陆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:
董总和格力的生产管理、品质把控和智能制造可谓闻名世界,银隆的市场开拓、生产管理和品牌形象,以及往后企业的全面提升在其影响之下将获益良多。
刘金成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:
我们深知动力电池产业之艰难,产业发展取决于技术、资金和管理,三者缺一不可。董总的资金、管理优势与银隆的技术优势结合,从动力电池产业结构上看,三个主要因素已完备。然而,成功还必须具备“良心”,因为电池是“良心”产品。
柳崇禧 协鑫集团副总裁:
董总与银隆的牵手即是偶然,也是必然,偶然是基于二人身处行业跨度之大,必然是基于储能是人类未来发展重要产业,储能的核心在于电池,电池横跨了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两大领域,电池技术一旦解决,将突破两大领域的发展瓶颈。董总希望再造一个格力,一定要选择一个大的产业,即新能源产业。
陈博 浙江南都电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裁:
作为一家企业引进投资,最担心的是金融型的投资人,因为容易被其“绑架”;而产业型的投资人,其能将所拥有的资源助力企业,包括经营管理理念等,有利于企业成长。这样的投资是一个有意义的结合,所以我认为董总与银隆的合作未来是值得期待的。
在探讨新能源引发跨界热潮时,对于未来新能源场景的打造,董明珠指出,中国汽车行业长期以来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,导致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,而新能源产业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处于同一起跑线上,“中国制造”向“中国创造”过渡,就必须具备自主掌握核心技术、产品研发能力,并且创造全新的生活体验、全面提升生活质量,打造可以带来生活享受和兼顾环境保护的新能源产品,这才是她所关注的。
在《对话》现场,魏银仓还与众新能源产业学者、企业家探讨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、充电桩建设、充电时间、如何突破新能源最后一公里储能等问题。
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银仓
魏银仓表示,在未来,汽车是一个储能的平台,这个储能首先保证家庭的能源安全,还有办公储存、交通工具,它是一个多功能的高档消费品,或者叫固定资产。关于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是业界关注的问题,也是银隆一直要解决的问题,这就是专注动力电池的技术创新,打造兼顾安全、使用寿命、充电时间以及续航里程的新能源产品。